前两天全净通来了一位“特殊”的顾客,这位小伙子他从来不出汗。
很多人认为不出汗并不是什么大事,汗液也是可有可无的,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,无汗的人多会伴有全身不适,极度疲劳,在运动时最明显。
因为通过汗液排泄来散热是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之一,所以对于无汗的人来说,在天热季节中,无法正常的散热,就导致体温往往升高,心率加快,全身皮肤潮红,甚至出现虚脱、中暑等症状。
同时因为缺少汗液的滋润,皮肤多会较干燥,并且伴有脱屑、瘙痒等不适。
这位顾客也是饱受无汗的折磨,也经历过四处求医的波折,最终来到了全净通,遇到了王静院长。
(图为该顾客调理中实拍)
头几次调理就有了明显的改善,在留罐过程中,皮肤开始出现脱屑,体表那些干燥的皮肤开始脱落:
(细节图:罐体内皮肤开始脱落)
到留罐的后半段,腿上已经有小汗珠出现了:
(细节图:罐体内有汗珠出现)
中医学认为“汗为心之液”,是人体的五液之一,属于清液。汗液可并非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糟粕物质。一般来说,人体内的津液出于腠理,就叫作汗。那什么叫腠理呢?就是指皮肤和肌肉的那些纹理。也就是说,人体内的津液出于皮肤之后叫作汗。中医《黄帝内经》也说了,“汗者精气也”。
正常情况下,汗是体内精气由于人体自身调节功能的需要而排出的。正常的汗出,有调和营卫、滋润皮肤的作用。另外,大家都知道,正常人在体力活动、进食辛辣、气候炎热、衣被过厚或是情绪激动等情况下都可能出现出汗的情况,这些都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。
但如果你该出汗时反而不出汗,或者是不该出汗而出汗,也就是说当汗出而无汗,不当汗而汗多的时候,或者是仅见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出汗,这都属于病理现象。
六种常见异常出汗:
1、额头出汗=肝阳上亢
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,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。
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,同时觉得上腹胀满、口渴、不想吃饭,多为积食,可通过减少进食量、吃清淡饮食缓解,也可吃点消化药。若伴随肢体沉重无力,胃胀不适,想呕吐,身体发热,舌苔厚而黄腻,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,应注意清淡饮食。
建议: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,少生气,女性尤其要每天睡饱,否则容易阴虚、肝阳上亢。
2、鼻子出汗=肺气不足
如果平时鼻子爱出汗,说明你肺气不足,需要调理补气。从西医理论看,你的免疫力也多半很低,需要提升免疫力。
建议:建议可以在肺经循行部位进行走罐,补益肺气。
3、胸口出汗=脾胃失和
如果胸口常出汗,中医认为是体内脾胃失和。西医觉得这种情况下,你体内的血液循环多半很慢,氧气运输不顺畅。心窝、胸口多汗,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。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、食欲不振、睡眠差,多梦的表现,属于思虑过度,导致心脾虚,可适当地运动,如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。
建议:平时不要过度焦虑,也不要看恐怖片,以免惊吓过度更伤心脾。少吃油腻、生冷食物,平时用黄芪、大枣泡水喝,可以缓解症状。
4、腋下出汗=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
腋下分布了很多大汗腺,所以汗液较多。但如果汗液分泌太过旺盛,多半是你的汗腺直径过大。如果汗液气味很大,是因为你的饮食过重,吃了太多葱、蒜、洋葱等食品。
建议:饮食要清淡,少盐少香料,多吃水果、蔬菜。
5、手心、脚心出汗=脾失运化、脾胃湿热、血虚
如果你情绪紧张、激动或害怕时,手心或脚心容易出汗,中医认为多半是脾失运化、脾胃湿热,而且血虚。
建议:每天餐后按摩腹部,先顺时针按摩30圈,再逆时针按摩30圈。而且要少吃,尽量不吃冷食,比如冰淇淋、冷饮等。
6、背部出汗=阴阳虚弱、极度疲劳
背部汗腺分布很少,所以背部爱出汗说明你的身体阴阳虚弱,已经极度疲劳。
建议:保证充足睡眠,饮食要丰富、有营养,以滋阴补阳为主,也可以进行肾经、督脉的补法留罐。